1、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带领的青岛海水稻R&D中心团队,近日对迪拜热带沙漠种植的水稻进行了产量测算,最高亩产超过500公斤。
(资料图片)
2、这是世界上首次在热带沙漠成功种植水稻,为提高粮食自给能力、保障全球粮食安全、改善沙漠地区生态环境做出了“中国贡献”。
3、沙漠中“人造绿洲”的出现,来自一次跨国邀约。
4、青岛海水稻R&D中心副主任张国栋说,青岛海水稻R&D中心受迪拜酋长私人投资办公室的邀请和委托,在当地的热带沙漠进行水稻种植实验。
5、今年1月,他们挑选了几十种杂交水稻材料,在迪拜郊区的沙漠中小面积种植,测试了它们的抗旱性、耐碱性和抗倒伏性。
6、经过五个月的生长,第一批水稻已经接近成熟。
7、5月26日,青岛海水稻R&D中心组织印度、埃及、阿联酋等国家的专家进行了产量评估。
8、其中有1个水稻材料产量超过500公斤/亩,另外2个水稻材料产量超过400公斤/亩。
9、印度产量测量专家伊什在电话中告诉袁隆平:“这样的产量测量结果非常令人兴奋,令人印象深刻。
10、”袁隆平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这次产量测量的结果超出了他的预期。
11、500斤/亩比较理想,没想到实现了。
12、这说明中国的杂交水稻技术遥遥领先,海水稻技术开始显现优势。
13、6月下旬,青岛海水稻R&D中心将再次测试晚熟水稻的产量。
14、“根据测产结果,从试种的水稻中选出优良的水稻材料,通过改良,培育出适合当地气候环境的杂交水稻品种。
15、”张国栋说。
16、中国海水稻技术是沙漠种植水稻成功的关键。
17、迪拜昼夜温差超过30摄氏度,白天酷热难耐。
18、地表温度50摄氏度以上,湿度20%以下,经常有沙尘暴。
19、在迪拜的热带沙漠实验性种植水稻需要克服许多困难。
20、当地水稻种植最大的挑战是沙漠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全是散沙,没有团粒结构,不能保存土壤水分,地下7.5米都是海水。
21、“如果水稻从地表浇水,需要大量的淡水。
22、当地的淡水非常珍贵,主要靠海水淡化。
23、这种灌溉方式显然不可行。
24、同时,淡水和地下海水的渗入,在高光照条件下,容易导致地下海水上升和次生盐渍化。
25、”张国栋说。
26、青岛海水稻R&D中心将海水稻种植研发成果“四维改良”技术引入迪拜。
27、其中,元素物联网模块是最关键的核心技术,主要由两条配备各种传感器的管道组成。
28、第一管道根据传感器的反馈要求,自动将所需的水肥输送到水稻根部,供水稻生长;第二条管道是回收土壤中渗出的多余水肥,输送到回收池供第一条管道回收。
29、此外,物联网模块表面有智能喷灌系统,可以根据水稻不同时期的需肥特性、土壤环境、养分含量等,精准控制喷头和喷枪定时定量喷水、喷养分。
30、世界粮食安全增添“中国贡献”青岛海水稻R&D中心执行主任刘嘉殷表示,今年下半年,青岛海水稻R&D中心和迪拜酋长私人投资办公室将启动100公顷的实验农场,在更大范围内验证生产成本和栽培技术的稳定性,形成沙漠地区水稻推广的技术标准。
31、2019年,双方将启动100公顷标准农场建设,并从2020年开始快速复制,扩大种植面积,打造更多“人工绿洲”。
32、据了解,迪拜首席私人投资办公室计划与青岛海水稻R&D中心合作,打造“绿色迪拜”和“生态此外,双方还签署了一项框架协议,将在中东和北非地区建立一个联合R&D和海水稻推广中心,致力于将“人造绿洲”推广到整个阿拉伯世界,改善沙漠地区的生态状况,解决贫困和恶劣自然条件下的饥饿问题。
33、张国栋告诉记者,当水稻在沙漠中种植三年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就会增加,进而形成团粒结构,在“四维改良”的基础上可以种植多种高附加值的作物。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