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原标题:让倾泻情绪垃圾的网暴者感到痛
近日,汶川地震幸存者“钢腿女孩”牛钰讲述了自己遭遇网暴的经历。从她公开的部分私信看,一些网友出口成脏、句句诛心,当事人要经受多大冲击可想而知。目前,四川省残联已经介入,表示将与其一起处理相关事宜。
网暴本就为人不齿,发生在牛钰身上,则更让人愤慨。2008年汶川地震中,11岁的她坚持三天三夜终于等来了救援、保住了生命,却永远失去了右腿。然而,这场人生浩劫并没有磨灭她生活的热情。踩着“钢腿”亮相时装周、报名参加马拉松,在各类社会活动中闪耀的牛钰成为小有名气的正能量博主,也无形中鼓励了更多残障人士。但这份“高调”却招致了某些人的不满,对这样的积极生活态度说三道四、指指点点甚至发起人肉。此番“钢腿女孩”硬刚网暴,既是维护权益的应有之举,也是对舆论偏见的有力回击。
就现实来看,我们关注这起事件,更在于这是网暴成风下的又一典型案例。仅近两年,就已有“女子取快递遭诽谤案”“刘学州案”“粉发女孩事件”等挑动舆论神经。这些人间悲剧在进入公共视野的同时,也成为生动的普法公开课。现实案例一再明示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可为何还有那么多人心无敬畏、知法犯法?
心理学中有“敌意性攻击”的概念,意指攻击源于一种愤怒情绪,目的是给他人造成痛苦。换言之,很多施暴者总是自认为“正义”,他人受伤纯属“罪有应得”。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很多网络施暴者的“无意识”,也意味着,纠治网暴,首要戳破这些人的心理动机。网络空间从来就不是完全虚拟的存在,网友交互与社会交往一样有规矩、有准则——别把尖酸刻薄当清醒客观,别把口无遮拦当率真耿直,更别在贬损他人之中证明自我。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攻击行为是习得的。当一些人看到了攻击他人的好处,就会有样学样。由此反观,当网暴动辄成风,就必须反转天平,让更多人看到作恶的代价远远大于所谓收益。近些年,相关部门开展专项行动,社交平台开启“一键防护”,很多受害者也勇敢站出来维权,就是一个好的开始。但客观地说,维权成本还比较高。让网暴者“立竿见影”地受到惩罚、罚到痛处,才能有效震慑,让大家心里有底。四川省残联助力牛钰维权不失为一种启发,未来能否有更多力量参与进来,帮受害者一把?
网络内容生态就是我们人间万象的真实反映,其中很多问题仅靠立法无法解决。我们呼吁不断降低纠治网暴的法律成本,更期盼每个人都能心存敬畏,明白匿名性不是无端作恶的保护伞、陌生人不是“情绪垃圾”的回收站。这种克制内心阴暗的能力,恰恰是文明程度的标尺。(崔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