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在很多的古装电视剧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一位行刑官大喊一声“午时三刻已到,行刑!”。


【资料图】

群围观的刑场上,一位赤身大汉站在跪着的犯人身后,手里的大刀在阳光下显得格外刺眼,随着一道刀影划过,人头落地。

那到底为什么非要在午时三刻才能问斩犯人呢?

在古代封建社会时期,人们和现在的计时方法不一样,古时候的午时就相当于现在的十一点到一点,这是一天之中,太阳光最强烈的时候。

在古代还有一种说法,就是阴阳之说,在一天中的阴阳之气是此消彼长的。在古代的午时,阳光最为强烈,此时的阳气自然最盛,当然,此时的阴气也最弱,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了。

古代能够在午时三刻问斩的犯人,大多都是罪大恶极之人,像这样的人,专门选择在午时来问斩,就是为了让他们死后连鬼都做不得。

如果犯人的罪不是那么罪不可恕,就不会选择在午时三刻,而是会换一个时间,暗含的意思就是让他们有鬼可做,算是留下了一条活路。

在很多的武侠小说中,每逢犯人问斩,基本上都是说在午时三刻。其实,并不是所有的问斩都要在午时三刻执行。

唐朝时期,就有专门的法律规定,每年从立春到秋分之间,另外还有正月、五月、九月、大祭祀日、每月的禁杀日等等时间都是不可以执行死刑的。

更为令人惊奇的是,唐朝还规定如果是在天还没亮或者雨还没停的时候也是不允许执行问斩的。

在历史上,明朝对问斩的执行是非常有规矩的,基本上都是按照午时三刻的标准来执行。

除了明朝以外,其余的朝代很少是严格按照午时三刻来执行的,总会有各种各样的变化。根据很多的史料记载,在清晨和黄昏时分都有问斩犯人的例子。

对于古代的犯人,还有一种说法是秋后问斩。为什么要将那些不是罪大恶极的犯人集中到秋后才进行问斩?

这是因为古代的生产力非常低下,每一个男性劳动力都是肩负着生产粮食的重要作用。同时,古代犯罪的多是男性,所以考虑到让更多的男性投入到生产中去,就会将问斩的犯人延后几个月,一直等到秋收之后才执行,说不定就可以挽救一个断粮的家庭,也算是为社会做出了最后一点贡献。

午时三刻已经成为我们对历史上的朝代的特有印象,这四个字一出,就代表着一个甚至多个人头的落地。这样的印象有它的历史渊源,但同时也在无意间扩大了它的边沿。

根据我们现在掌握的史料来看,午时三刻只是一种习惯的叫法,在当今的电视剧或者小说中被无限放大了,其实在古代,问斩的时间并不是确定不变的,每个朝代又各有不同。

现在我们就了解了历史上真正的午时三刻问斩,和我们习惯性地认为的午时三刻问斩的区。

推荐阅读

更多 >

最近更新

更多 >